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司长王笑频表示,中医药符合医学模式的新趋势和新需求,特别是应对复杂疾病、慢性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
不过中医走向世界并非始于今天,古代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通道。自隋唐以来,中医传到朝鲜、韩国、日本等东南亚地区,同时也通过国际交往引入了很多新的药材,如沉香、檀香、没药等。
外交部亚洲司区域合作处副处长夏黎敬表示,中医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,包括中医、中药、针灸按摩等。一种文化要能够被人们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逐步的过程,从部分到整体,从认识到接受。中医针灸先行一步。2010年11月,“中医针灸”正式被列入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”。而最近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又使全世界的目光集中到了中医药。不少外国学子来中国,正是通过中医来触摸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。
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则为中医药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,“但也要清醒地看到,在科学内涵、技术壁垒及现代化步伐上,我们既有外部环境,也有内在的科研实力、整体事业发展实力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。”王笑频透露,下一步将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、教育、科研、文化、产业“六位一体”的对外交流与合作。“在标准化方面,将继续推进我们和世界卫生组织、国际标准化组织等领域的合作。在服务贸易方面,我们更加鼓励多种形式,不只是我们公立的中医医疗机构,还鼓励民营等多种形式、多种资金来源走出去,向全球提供中医药的公共服务产品和好的药品。特别是在健康服务业发展方面,我们认为中医药在健康旅游方面也是独树一帜,和旅游资源结合,吸引更多海外的消费者来共同推进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和壮大。”王笑频说。
世卫组织卫生服务与安全局传统医学与补充医学部主任张奇则表示,世界卫生组织将在几个方面推进传统医学的发展,一是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同为传统中医学搭建创新平台;二是在指南、标准、规范方面加强与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合作,如针灸、推拿规范,草药安全方面的指南,草药制备过程当中的指南,还有对毒性药材的安全管理,以及草药其他药物合理应用方面的指南等,并建立相关的基础数据。
当日,来自美国、英国、新加坡、泰国、日本、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及地区的世界知名大学、医院、学术团体的专家等600余人参会,并同时举行“中日韩传统医学防治慢性疾病研讨会”,探讨传统医药防治慢性病的经验、挑战及有效途径。